當前位置:  首頁» 科技創新» 創新團隊» 蜂産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團隊
蜂産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團隊
發布時間:2022-03-14

研究方向:1)蜂産品及主要資源昆蟲産品質量風險評估:開展蜂産品及主要資源昆蟲産品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過敏原等危害因子的甄別、鑒定和評估,開展危害因子新型評估方法、代謝規律、關鍵控制點和控制技術規範研究;2)蜂産品及主要資源昆蟲産品質量評價:開展蜂産品及主要資源昆蟲産品特質性成分、活性成分探測甄別研究,建立産品品質評價與營養功能鑒別方法,建立産品質量安全、營養功能與活性物質數據庫,推動相關標准物質研究和産品標准的建立。

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創新團隊经费、现代农业(蜂)产业技术体系兽药残留与控制岗位专项经费等。

十三五以來取得的成績整體情況:

1、在蜂産品質量過程控制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針對蜂産業長期存在生産效率低、傳統加工技術落後、質量檢測技術缺乏等問題,開展了高效蜂群組建、蜂産品安全生産與增值加工、優質蜂産品質量評價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創建了低溫煉蜂和定量繁蜂等早春低溫期蜜蜂繁殖管理新技術,實現了高效生産蜂群飼養技術的革新;創建了蜂膠低溫濕法超微粉碎技術、物理法抗結晶蜂蜜生産技術,確定了最佳工藝條件,實現了蜂産品高值化利用;構建了主要蜂蜜化學指紋圖譜,發明了包括蜂膠真僞鑒別、蜂王漿新鮮度評價在內的10種蜂産品品質識別技術,爲生産、加工、流通和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撐。成果在優質蜂産品安全生産加工與質量控制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顯著成效,産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成果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2016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和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建立多種危害物風險識別與減控方法

1)分別建立了蜂蜜、巢脾中紅黴素及其代謝物、煙曲黴素及其代謝物的分析方法,蜂花粉中9種新煙堿類及其代謝物分析方法,並探明了其在蜂産品及蜂巢系統中的蓄積與降解規律,爲危害因子風險管理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2)建立了適用于蜜蜂及蜂産品(蜂蜜、蜂蠟、蜂王漿和蜂花粉)中常見的230種農藥的鑒別方法,並已用于蜜蜂中毒檢測和蜂産品農藥汙染調查與評估;

3)形成了煙曲黴素生物發酵與分離方法,産率基本達到工業化生産需求;建立了煙曲黴素親水合成新方法,改造後的化合物與國外同類産品煙曲黴素二環己胺的作用結果一致,但對蜜蜂毒性下降,有望替代甲硝唑等違禁藥物用于治療蜜蜂微孢子蟲病,實現風險減控。

4)通过多技术融合技术,筛选并鉴定了系列蜂蜜掺假指示物,识别掺假蜂蜜准确率达85%以上;  

5)建立我國主要有毒蜜源蜂蜜的識別方法,構建了有毒蜂産品特征物數據庫。

3、建立危害因子對蜜蜂和胚胎影響研究新方法

1)應用單細胞測序技術,解析藥物作用對蜜蜂卵發育及性別決定影響的分子機制;應用MeRIP-seq技術對不同日齡不同級型蜜蜂幼蟲進行m6A甲基化檢測,篩選出了蜜蜂級型分化關鍵基因;

2)綜合評估乙蟲腈、烯啶蟲胺對蜜蜂的毒性效應及其毒性作用機制;建立了室內條件下汙染物對蜜蜂的毒理學研究模型,半田間條件下農藥-蜂群遷移模型和蜂巢內汙染物遷移規律模型;采用種衣劑-蜜源植株-蜂群的模型研究了半田間條件下常用農藥向蜂巢中的遷移規律和影響。

4、在蜂産品功能評價及質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1)分別建立了有效鑒別蜂花粉脂質和酚類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探明蜂花粉脂類提取物和酚類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炎活性,且前者對腸上皮細胞屏障功能的保護和吸收轉運機制,爲花粉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2)首次評價了黃紋無刺蜂蜂蜜的營養品質,發現無刺蜂蜂蜜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炎功效,對腸道上皮細胞屏障功能保護作用;鑒定夏枯草蜂蜜的特征性組分迷叠香酸,首次發現夏枯草蜂蜜具有良好的抗炎功效;

3)明確了蜂膠及蜂膠中功能活性因子對炎症疾病及腸道健康的影響;發現中國蜂膠可以減輕由硬脂酸引起的肝細胞脂肪毒性,證明了蜂膠可以通過調控腸道菌群而緩解潰瘍性結腸炎。

聯系方式:

電話:010-62594643;郵箱:wangkai@caas.cn